www.462net观点

王磊:线上经济创新与监管

时间:2020-11-26   字号:A+  A   A-  阅读量:  分享:

今年是数字经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大大加速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也重塑了我们的时空观。

几组简单的数据:疫情期间,全国14万所学校、300万个班级、1.3亿学生在线上课。春节期间,我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线上远程办公,人数超过3亿人。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超过40万人,观看人次超过500亿。

最近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因此,今天来探讨线上经济和监管,意义非同寻常。借此机会,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也是中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部分,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与监管同向而行、并肩向前。

中国信通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在GDP比重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经过这场疫情的洗礼,数字技术在经济金融领域渗透的深度和广度正在进一步加速,以线上经济、平台经济、数字金融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动能和创新源。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也不会有人阻挡。

与此同时,很多人感到,数字经济面临的监管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数字经济发展貌似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实际上,这些年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相对较好的监管环境,得益于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而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的体量在不断增加,广度、深度、集中度的发展变化,监管方式方法的一些变化也并非横空出世。因为无论如何创新,金融的基本逻辑没有变,金融风险的本质没有变,监管的底线和红线也没有变。换句话说,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监管一直都在场,那么到今天,如果真有一个“十字路口”的话,下一步的走向应该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而是同向而行、继续向前。应该鼓励更多的金融创新发生在监管能力强的地方,让监管和社会大众都能够看得到创新、看得懂创新。

前不久,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市相继发布了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设立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重大政策举措,要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在北京这样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金融创新,或许更能够从系统性的维度,把握好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平衡。

二、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是数据,在从资源到资产的过程中,围绕数据的权属问题和垄断问题不解决,很可能会动摇数字经济的根基。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数据成为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等传统要素并列的生产要素之一。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要解决的难点环节是流通。当前,数据的生产方很多,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城市物体,都会持续产生大量数据。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已经被数据化了,都成为了可以价值挖掘的资源;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对数据的需求也很迫切,最新的技术手段,无论是区块链,还是机器学习、边缘计算,核心要依托的资源就是数据,算法的优化、系统的迭代、产品的更新,也都有赖于数据的支持。

但是,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有着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殊属性,比如,使用的非竞争性,一个使用者对数据的使用并不会损害其他使用者对数据的使用;比如,复制成本几乎为零,但边际收益却可能递增,数据归集的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再比如,价值的不确定性,相同的数据对不同的使用者价值是不同的。

还有个特别的属性,即数据权属的复杂性。当前数据权属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剔除了个人身份属性的数据,产权的究竟是产生数据的个人还是记录数据的企业,目前还莫衷一是。以数据产权为基础的使用权、处置权等更是难以界定。由于数据权属不清,导致数据资产无法高效、合规流通,数据非法采集、非法使用、非法交易等问题层出不穷。同时,由于数据产权不明晰,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权责难以落实到互联网平台等经营实体。

数据要素的特殊属性驱动了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数据生态的失衡,一些超大型机构形成了对数据的垄断,并且凭借自我增强的大数据优势不断固化垄断地位。尤其是平台型企业往往跨产品跨市场补贴经营,传统的评判垄断的标准,比如是否提升消费者面临的价格、是否提升某个产品的市场份额等不再适用。

针对这些问题,有几点建议:

一是鼓励推动地方立法,尽快明确数据治理规则,通过界定数据使用权保障数据流通,同时压实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在国家立法前,应该鼓励法治环境好、监管能力强的地方,在特定范围内以地方立法形式探索数据权属与交易规则,为数据流通创造条件。在数据所有权属复杂、界定困难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绕过所有权,先行界定数据的使用权,以应用场景为导向,挖掘数据使用价值和交易价值,构建数据使用权交易规则体系。同时,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到数字经济经营实体,做到权责利相统一。

二是加强数据技术创新,找到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开发流通的利益平衡点。加大区块链+安全多方计算或联邦学习等“可用不可见”技术的开发力度,提高密文状态的计算效率,将数据的具体信息和使用价值相分离,让使用者在无法对数据进行浏览、复制、修改的前提下,得到有价值的计算结果。且全程可验证、可追溯、可解释、可监管,避免人为因素对数据流通和使用的干扰。

三是大力建设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提高数据资源分配的准确度、快捷度和公平性。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权力和影响力。当前,以大数据归集、支付、征信、数据资产交易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将是未来一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类基础设施,应该采取政企合作、公私合作的方式,由政府统筹规划,并且加大公共数据的归集力度,委托国有企业牵头建设运营,同时积极吸纳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确保能够较低成本地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让普惠金融机构和社会大众成为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的最终受益者。

三、www.462net的一些初步实践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作为全国5家金融控股公司模拟监管试点机构之一,自2018年底成立以来,大力推进北京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技驱动、面向未来的多层智慧金融服务体系。

在金融科技基础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构建涵盖大数据、征信、支付、数字交易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四大梁我们成立了国内首家普惠型金融大数据公司,授权建设运营北京金融公共数据专区。专区作为全市大数据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全市金融公共数据统、管、用职责,目前已经归集了税务、工商、社保、司法等十几亿条与金融机构需求匹配度高、市场机构没有的权威政务数据。

为充分发挥公共数据的价值和效用,我们着力搭建了金融普惠的应用场景,围绕首都中小微企业特点和普惠金融发展目标,打造服务企业、家庭和个人的金融普惠体系。

在服务企业方面,针对小微企业融资“信用风险大、交易成本高、服务效率低”三大痛点,我们建成并上线全市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起“助贷”、“助投”、“助保”服务体系。目前已入驻银行、保险、创投、担保等金融机构300多家。

在服务家庭方面,针对中国人均GDP越过1万美元大关、即将迎来财富管理爆发期的重要节点,我们设立了财富管理基础设施服务公司——北京财富管理公司,对家庭实行“千人千面”的精准画像,建设全面、精准、普惠、安全、更具社会责任感的首都财富基础设施,通过提高财富管理市场的风险适配度。

在服务个人方面,我们以提升居民生活、出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便捷度为重点,正在积极推动北京“多卡合一”工程,打造汇聚社保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以及各类扩展服务市民服务统一平台,提升首都百姓生活的便利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征信、支付、数据交易等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我们始终认为,无论是金融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衡量创新的结果,要看是否解决了客户的痛点问题,是否给大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经济生活选择,是否能经得起伦理和道德的检验。所以,我们在一些专门从事数据服务、开发数据产品的子公司中,要建立公信力委员会,对数据来源的合法性、使用的合规性,算法的公平性和道德性进行审查,并积极接受市场和社会的监督。

作为北京金融公共数据受托运营机构,www.462net愿意同更多的市场化机构合作,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以各种形式来合作开发数据产品,拓展应用场景,提升数据价值。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